摘要: 本报讯(记者 刘江雪 实习生 杜春雨)1月22日,由市口岸办主办的口岸之春——日照口岸系统2013新春联欢会在市广电演播大厅举行 ...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更加注重转变方式调结构。要结合贯彻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一个率先、五个日照的战略目标,切实增强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责任感、危机感。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惠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保稳定,加快构建三全维稳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率先创新优质发展。突出民字,为民举措实实在在。突出干字,改进作风凝聚力量本报济南讯(记者 王均薇)1月2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全面、务实落实报告精神,更加注重投资消费稳增长、四化同步强蓝区、转变方式调结构、双轮驱动促改革、城乡统筹惠民生、社会建设保稳定,确保日照到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突出干字,改进作风凝聚力量。强力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启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使日照的蓝、红、金国家战略机遇进一步彰显。中央检查组在我市召开了住房保障座谈会,给予充分肯定
市政府提前制定建设计划,层层签订目标责任,进一步优化政策平台,采取增加政府奖补,划拨土地建设,鼓励园区企业使用自用土地建设,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减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等一系列优惠举措,突破土地、资金瓶颈制约,全面组织开工建设。在全系统推行落实政策零障碍、审批效能零库存、服务环境零距离服务,为保障房建设减免相关规费5000多万元,行政审批大厅各窗口审批实现了一表通,保障房规划要点指导、审批流程指导、设计参考样本提供、质量安全监管等一律服务上门。 本报通讯员 秦树胜 五莲县上百名破产企业职工翘首迎来专门安置他们的经济适用住房竣工,五征集团1500名进园务工农民搬进了暖气烘热的公共租赁住房…… 盘点2012年我市住房保障,又是一个开创新局的年份。中央检查组在我市召开了住房保障座谈会,给予充分肯定。
到12月末,已竣工各类保障房8675套,完成竣工任务的124%。房源建设、配租补贴、棚改回迁安置一路前行,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25.4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6778套、155.28万平方米,竣工8675套,10200户(人)保障对象住上房。
全市保障房建设无阻前行,开工公共租赁住房4114套、棚改安置房11015套、经济适应住房1249套、廉租住房100套,共计16778套,完成开工任务的112%,提前两个月在全省第一个率先实现全面开工。市建委发挥主管部门职能,工作重点、领导力量、技术力量三倾斜。 五莲县不惜拿出黄金地段,减免相关建设费用2000多万元,县财政再以2500万元兜底,在水韵小区建设408套生态宜居保障房。 开工建设15000套保障房,9月底前全部开工,年底前竣工7000套,是市委、市政府2012年向全市人民作出承诺的重要民生工程。
工作重心下沉,面向项目,创造一切先决条件,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住房保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将服务平台前移,对准基层1月16日,记者采访时,说起当初义务宣讲的初衷,郑老的语气一下子庄重起来,声音开始高亢,脸上的神情也严肃了许多。郑老今年已经76岁了,很多人习惯叫他郑老,因他在当地的声望和名声。
2001年,中央文明委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到中国公民应做到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十几年来,年复一年地反复讲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个字,他脱口而出。传统要传 道德要道郑世耀十余年义务宣讲道德本报记者 邢慧 采访回来的路上,一位同事说:每个地方都需要一个这样的人。
从2001年开始宣讲公民道德,这十几年就是一个传道的过程,他希望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把传统道德传承下去。这个人指的是郑世耀老人——他十余年来坚持义务宣讲公民道德。
传统要传,道德要道。郑世耀简陋的书房 (本报记者 陈为峰 摄)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科技创新基金扶持项目,设立了200万元科技创新、30万元企业上市培植改制以及100万元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出台专利、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引导鼓励科技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创新扶持政策,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乔祥明 周晓明)去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东港区紧紧围绕打造中部工业隆起带的总体布局,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创新有为的工作理念,以四个创新鼎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培植壮大地方财源,为中部迅速崛起提供有力财政保障。累计拨付过桥资金5900万元、发放助保金贷款7380万元,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继续设立1000万元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加快新型工业发展。
配合制定企业奖补等政策措施,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自主品牌建设以及境外招商活动,全力推进出口型企业发展继续设立1000万元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加快新型工业发展。
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科技创新基金扶持项目,设立了200万元科技创新、30万元企业上市培植改制以及100万元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出台专利、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引导鼓励科技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累计拨付过桥资金5900万元、发放助保金贷款7380万元,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创新扶持政策,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配合制定企业奖补等政策措施,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自主品牌建设以及境外招商活动,全力推进出口型企业发展。 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乔祥明 周晓明)去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东港区紧紧围绕打造中部工业隆起带的总体布局,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创新有为的工作理念,以四个创新鼎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培植壮大地方财源,为中部迅速崛起提供有力财政保障
目前,该镇已搬迁97户,新建住房66户,新增耕地107亩。之前,董家营村部分居民居住在村后山,房屋年久失修,破旧不堪。
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我们有了新房子,水泥路通到门口,装上了太阳能,心里感到非常舒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在土地增减挂钩过程中,通过清障处理、安置房补贴、土地整合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又确保了耕地面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增添了宝贵的经验。
已经分到安置房的村民们正在忙着搬迁。部分地块房屋、树木的清障平整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随着年轻人进城打工和结婚换新房的增多,村民渐渐搬出了山上的老房子,留下了一些老人独自居住,这一现象比较普遍。 本报讯(记者 张源)近日,走进五莲县中至镇董家营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补贴给村民的部分村内安置房正在加紧施工。 该镇把土地增减挂钩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力争做到拆除一块,整理一块,复垦一块,确保项目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工部分地块房屋、树木的清障平整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该镇把土地增减挂钩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力争做到拆除一块,整理一块,复垦一块,确保项目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工。 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我们有了新房子,水泥路通到门口,装上了太阳能,心里感到非常舒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随着年轻人进城打工和结婚换新房的增多,村民渐渐搬出了山上的老房子,留下了一些老人独自居住,这一现象比较普遍。 本报讯(记者 张源)近日,走进五莲县中至镇董家营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补贴给村民的部分村内安置房正在加紧施工。
之前,董家营村部分居民居住在村后山,房屋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已经分到安置房的村民们正在忙着搬迁。